过去的盗墓贼,大多是生活所迫才走上盗墓的路。
加上迷信思想作祟。
盗墓时会点香烛敬鬼。
讲究点的还会跪拜诉说难处,请求墓主亡魂原谅。
拿墓里的陪葬品也非常有节制。
通常每人只取一件,或者只拿有用的物件。
绝不会多拿多占。
更不会破坏墓主尸骨。
当然这是民间盗墓贼的规矩。
碰到战乱年代的官盗,那真能把整座墓都给搬空。
其实从七十年代末,民间盗墓复苏以来。
过去盗墓的规矩统统成了老黄历。
一方面,是盗墓行的规矩传承断了。
五十年代之后,老盗墓贼要么被收编要么被打击。
侥幸躲过一劫的也不敢再盗墓。
盗墓行的传承就此断了个七七八八。
另一方面,是整个八.九十年代,古董价格都很低。
受当时经济影响,极少有人拿出钞票买古董。
所以古董在当时都是白菜价。
只有马爷等极少数玩家,在那个时期进了古董圈。
嗯,为什么说马爷是玩家而不是藏家。
他买古董是为了谋利。
买进是为了更高价卖出。
不是纯粹的收藏者,所以称不上藏家。
因为古董价格过低。
所以盗墓贼辛辛苦苦挖个墓,只取一两件东西还赚不回辛苦钱。
导致盗墓时都恨不得把整座墓搬空。
2000年后经济腾飞,加上鉴宝类节目的普及。
催生了广大群众的收藏热潮。
古董价格由此一路飙涨。
可在此之前盗墓贼已经放弃规矩二十年了。
面对利益诱.惑更不会顾忌所谓的规矩。
盗墓时反而下手更狠。
能拿就拿,不能能拿的就砸。
坚决不给同行留口汤喝……
再说回眼前。
听我提到盗墓的规矩,郑二伯尴尬一笑。
他扒拉着黄子然的挎包翻出水壶。
拧开壶盖歪起头,用壶里的凉水冲洗眼睛。
郑二伯冲洗完使劲一揉眼。
原本漆黑没有白眼仁的眼睛恢复了正常。
甚至连之前蒙住瞳孔的白色都没了。
郑二伯翻开眼皮让我看他的眼睛:“看到我眼睛没有?”
我点头。
他的眼睛黑白分明,看起来没半点毛病。
郑二伯咧嘴笑道:“全黑的眼珠是画出来的,之前瞳孔蒙白也是画出来的。”
“今天给你这楞娃教个乖。”
“这叫眼见不为实!”
“之前你看到的,都是假的。”
“那尸骨不是墓主的。”
“而是很早之前死在墓里的盗墓贼。”
郑二伯指向墓室深处的边角位置。
我顺他指的方向看去。
只见地上有只碗。
碗呈青色,釉面莹润,
走过去细看。
碗内用直刀深刻的方法勾勒出云纹轮廓。
之后用斜刀广削的方法进行修饰。
因此碗内刻绘的云纹图案清晰立体,线条流畅。
郑二伯双手环抱身前。
笑眯眯的盯着我道:“能看出碗是什么年代的么?”
他显然是在考我。
这碗,从釉色到刻绘技法都像是耀州窑。
绝对不是西周时期产物。
碗的时代和墓的时代不匹配。
只能说,这碗是后来的盗墓贼遗留下来的。
郑二伯在用这个碗告诉我真相。
我回忆着章教授闲聊时讲过的耀州窑特点。
说道:“应该是耀州窑。”
“云纹刻花,用的是传说中的半刀泥技法。”
“而这一技法的成熟时期是北宋年间。”
“也是耀州窑最为鼎盛的时期。”
耀州窑遗址位于今陕省铜川市。
烧窑始于唐代。
五代时耀州窑烧制出天青釉。
八十年代曾在耀州窑遗址,出土刻有“官”字款的五代时期天青釉瓷碗残片。
说明在五代时期,耀州窑曾成为官窑。
北宋时耀州窑达的刻花,剔花技法都达到极致。
据《宋史》记载,神宗元丰和徽宗崇宁时期,均选中耀州窑为宫廷烧造贡瓷。
在如今的高古瓷器收藏圈里。
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耀州瓷,是绕不过去的必备藏品。
郑二伯微微颔首:“没错。”
“是北宋耀州瓷。”
接着他指向墓室顶,说道:“往上看,你能找到几处盗洞?”
第640章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